两个都是32元,没想到这么贵!
前几天,北京的张先生和朋友路过小区附近的一家小超市时,买了两根雪糕他们拿的时候没仔细看价格,结账的时候傻眼了
张先生说,他当时很想把雪糕放回冰柜,但因为不想在朋友面前丢脸,最后只好硬着头皮结账。
有网友精辟地总结道,这些天价雪糕潜伏在便利店的冰柜里,随时准备给那些随意拿走结账的人迎头一击。
为什么便利店的冰淇淋越来越贵你的冰淇淋自由还在吗
买冰淇淋的规则:不了解就不要拿。
如果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我肯定会把雪糕放回去太贵了我以为最贵的也就十几块钱,但是我扫码付款的时候已经打了‘1’,听到价格后默默改成了‘3’而且我也没想到这么贵的冰淇淋有多好吃可能我吃的时候只在乎钱吧!在张先生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么贵的冰淇淋
我小时候吃的是小布丁和老冰棍,五毛钱一根后来超市的冰淇淋种类越来越多,销售也越来越贵很多都要四五块钱这次16元的雪糕让我措手不及张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反映冰淇淋越卖越贵,不敢拿没见过的冰淇淋建议商家把冰淇淋的价格标在包装上冰淇淋的自由没有了有网友戏称贵的冰淇淋还好,没吃之前心里就凉了本来是想降火的,吃了三天了
有网友分享了与张先生类似的经历,称冰淇淋没有标准价格,赚的都是脸皮薄的人的钱。
#当代冰淇淋价格有多离谱#的话题一度在微博中引起网友热议,甚至有人分享了买冰淇淋的原则:不了解就不要拿。
便利店雪糕5元起,行业:卖贵的雪糕更赚钱。
当代冰淇淋到底有多贵。
最近几天,记者走访北京多家便利店发现,5元以上的雪糕已经成为主打产品,部分盒装雪糕售价几十元其中,梦龙,和路雪,中雪等品牌的雪糕价格多在10元以上,部分在20元以上老冰棍,大布丁,小布丁等低价雪糕条几乎很难找到
记者在西城区一家便利店看到,这里最便宜的雪糕产品是85克麦蒂原味冰棍和65克伊利滑稽非常熊猫麦香可可奶味雪糕,每支雪糕售价5元最贵的是78克的东北大板黑乔浓乳速成雪糕,每个19.9元
超市里的雪糕大多是成箱出售的,单根的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但很多都超过了5元以某味萌二人组为例六件31.2元,算一件5.2元
在电商平台上,一些网络名人雪糕更是30元一根,有的甚至更高。
现在的冰淇淋确实比以前贵了店里也卖不到两块钱的冰淇淋,比以前少了我们会通过卖昂贵的冰淇淋赚得更多北京一家社区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至于能赚多少,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
冰淇淋从业者罗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18元一个的某品牌雪糕进价一般在12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卖一个雪糕能赚6元左右罗杰说,冰淇淋越便宜,利润率越低举个例子,如果你卖一个50美分的冰淇淋,商店的收入不会超过50美分
罗杰介绍,就冰淇淋的采购价格而言,在经销商和不同的商店之间,定价权差别很大像一些店家,可能已经做了很多年,对价格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们的价格可能会低一些,赚的也会多一些据透露,冰淇淋的利润空间很大从店铺的角度来看,冰淇淋应该是最赚钱的品类
至于为什么高价冰淇淋更愿意进入便利店,上述从业者表示,是因为便利店多位于写字楼和高档住宅区附近,这些地方的消费者一般消费能力较高,更愿意为高档冰淇淋买单一些小店在保证销量的情况下,更愿意卖贵的冰淇淋
动辄十几元的高价冰淇淋,成本只有8元。
冰淇淋越来越贵的背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是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冰淇淋生产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了约80%
蒙牛,伊利等其他冰淇淋品牌的负责人都向媒体指出,最近几年来,冰淇淋的生产技术一直在进步,生产的原料价格也提高了不少冰淇淋卖得比以前贵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品牌争相布局高端产品,0蔗糖,纯牛奶,不加一滴水,原料国外进口等优质健康概念也推高了冰淇淋的定价比如东北大班日报黑桥联合推出的黑桥浓乳冰淇淋,宣称添加了98%酒精萃取黑桥,比利时发酵黄油,美国加州开心果等,并将产品定为19.9元,从而一举进入高端行列
但罗杰透露,每支几十元的网上名人雪糕的原料使用和成本,其实和普通雪糕差不多前述冰淇淋品牌代理厂商负责人也提到,生产一个高品质的牛奶冰淇淋,包括冷链在内的成本价只有7—8元这意味着这些雪糕要么真的毛利率很高,要么有其他成本
冰淇淋的口感,风格,形状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成本和R&D成本,包括高端冰淇淋推广的营销成本和渠道成本,都会体现在产品的定价上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记者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也提到,一般来说,冰淇淋和雪糕的生产成本不是很高有些冰淇淋之所以这么贵,更多的是因为它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情感需求等附加价值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价格不敏感,更在意情感和品牌调性所以这群人推动了冰淇淋属性的转变,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冰淇淋/冰激凌市场保持增长,2020年达到1470亿元,2021年超过1600亿元。
可是,对于那些价格过高的网络名人冰淇淋,朱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冰淇淋能流行多久还是个问号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在不断变化没有品质和体验的保障,仅靠噱头很难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据中新经纬APP